中江塔巍然聳立于青弋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江堤上,半依鬧市半偎江,古人譽之為“江上芙蓉”,系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江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續建落成。樓閣式磚木結構風水寶塔,八角五層,每邊長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剎高10.16米。每層四窗,錯置相間,每窗左右各設一燈龕。塔內結構一至二層為壁內折上式,石梯盤繞。三至五層為空筒式,木梯依壁。門窗塔壁,精雕細刻。墻面各邊均嵌有磚雕,尤以1~2層圓形欹柱兩側的磚雕雀替最為突出。1987年經省考古研究所組織維修,恢復了塔的出檐部分。八個角用轉角斗拱支承老戧出戧,出檐深遠。八個面補間斗拱用兩朵支承檐桁出挑,椽子和飛子上釘望板,上覆鴛鴦瓦。修復后的中江塔巍然壯觀,登臨塔頂,萬千景象,盡收眼底。 中江塔堪稱為蕪湖地域位置的標志。
中江塔雄視雙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長長,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美不勝收。入夜,月華皎皎,漁火點點,月升影移,波蕩影晃,伴之濤聲鈴聲,更令人陶然悠然。 1988年,蕪湖市人民政府重修中江塔,使之以新的雄資與現代化大廈,多功能防洪墻交相輝映于雙江之畔,構成一幅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比肩同立的獨特的風景畫。
古時候,人們把長江的從九江至京口(鎮江)一段,稱為中江,而蕪湖適得其處,故有中江之名;又說古有中江,東通太湖,西流長江,蕪湖古地即在中江畔,因而稱蕪湖為中江,中江塔因此得名。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該處的小塔就成了長江、青弋江兩江船只夜航的燈塔,也是船只進入蕪湖的航標。
中江塔歷時60年建成,跨明清兩代,融明末清初建筑風格于一身,成為蕪湖周邊遠近皆知的古建筑。古時候興建此塔,除有鎮住青弋江口,守持長江中流關鎖,具有軍政經濟意義之外,還可彌補蕪湖神山、赭山、鏡湖、白馬山等六秀之不足,以增添蕪湖景色。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的中江塔,屹立江口,獨顯其身,望大江東去,觀人間變遷,成為鎖定在江城人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麗風景。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地址
安徽省蕪湖市中于青弋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江堤上。
蕪湖地方特色小吃:
1四季春的小龍湯包、大燒賣、蟹黃煎包、煮干絲
2耿福興的酥燒餅,蝦籽面
3二街老頭小鍋貼,鴨血湯
4鐵橋的大龍蝦
5金馬門的泥鰍面
6弋江橋的沙煲 下崗嫂的臭干子堡
7小海螺的海鮮山珍沙煲(東郊路海螺附近)
8明華的老母雞湯
9東門街的老卜炒涼粉
10六朝居、北門口老鴨湯泡鍋巴
11北門的瓦鍋飯
12紅皮烤鴨
街頭小吃:
13赤豆糊
14酒釀水子
15炒面皮(大媽牛肉面館)
16麻辣燙(團結路小橋)
17熱粉
18腰子餅
19豆付腦、(團結路小巷里)
20梅花糕(長江路和團結路交叉路口出三職高大門邊、弋江橋下)
21餛飩小刀面 (弋江電影院) 就在弋江橋口,打的的話就從金馬門那過。
早餐:
東郊路口的小包子店
農校附近的面條
北門三姐妹牛肉面
205國道大肉面
解放路旱橋大肉面
小吃:
紅旗麻拉燙
新華書店崴子炒飯
美食街大千碗面
國貨路涼粉
美食街順風肥牛的韓國烤肉
鳩江飯店對面車站的包子
一中對面的渣肉蒸飯和燒賣
鐵山對面巷子里的酒梁
花園路口的煮干絲和小籠包子
乘坐115路13路17路18路27路2路 到新蕪路下車步行47米
公路
蕪湖市公路由國道、省道、縣鄉道組成:國道2條即205國道(蕪寧路、蕪南路)、318國道(南宣路、南青路);省道4條即S104線(蕪屯路)、S216線(南新路)、S320線(南銅路)、S321線(蕪銅路);縣道46條。隨著建設中的合杭高速公路蕪宣段和即將開工的沿江高速公路蕪馬段建成,將使市內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為主干、縣道為支干、鄉道為支脈的高速高效快捷的公路運輸網絡,基本實現所有鄉鎮驅車在半小時內可上高速公路干線。
水路
蕪湖港是長江五大港口之一,境內長江岸線71公里,常年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是溯江而上的最后一個萬噸級碼頭。內河支流20余條,總長527公里,通航里程477公里,可常年通航或季節通航100至300噸級機動船。
蕪湖港綜合通過能力為2300萬噸,朱家橋港區建有外貿碼頭,可同時??咳椅迩嵓壓]?,并設有鐵路專線。蕪湖大件碼頭最大起吊能力為200噸,北岸裕溪口港為全同著名的現代化煤炭中轉港,年通過能力為600萬噸。
在蕪湖市區內,不到5000米的長江岸線上,由上而下分布有客運輪渡、汽車輪渡和火車輪渡,其通過能力分別為360萬人/年,4000車/日,1300萬噸/年。
出租車
蕪湖市出租車白天起步價5元/2.5公里,超出部分1.2元一公里。晚上10點后6元2.5公里。
特產——蕪湖鐵畫
蕪湖鐵畫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藝人以錘代筆,鍛織成畫,堪稱一絕。自它誕生至今300多年來一直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為古今中外人士所青睞。鐵畫創始人為清代康熙年間蕪湖人湯鵬,他“少為鐵工,與畫室為鄰,日窺其潑黑勢”,從中受到啟迪而創出鐵畫。鐵畫一經問世,不僅“遠客多購之”,而且“名噪公卿間”,士大夫階層人士把它作為“齋壁雅玩”之物欣賞,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備至,賦詩著文加以贊揚。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題鐵畫》一詩中作了生動的描述:“乍看似墨潑素絹,山水人物皆空嵌。風飄秀色動蘭竹,雪催老桿撐松杉。華軒逼人有寒氣,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樺燭曉風夜,千枝萬蕊發翠巖。元明舊跡共諦視,轉覺暗淡精神減?!彼J為元明時代丹青高手之畫與鐵畫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詩人梁同書稱鐵畫“無不入妙”,“世罕見之”。他作《鐵畫歌》云:“誰叫幻作繞指柔,巧奪江南鈞巢筆。……采繪易化丹青改,此畫錚錚長不毀。”
如今,蕪湖鐵畫以低炭鋼為原料,藝人們以錘代筆,以爐為硯,以鐵當墨,以鉆為案,依據畫稿取料入爐,經過鍛打、焊接、鉆挫、整形、防銹烘漆等新技術、新工藝,然后襯以白底,裝框成畫。畫面保持鐵的本色,不涂彩。構圖采用中國畫的章法布局和筆意,遠景賦以疏細線條,近物則以粗獷布勢,使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能得透視之感,人物能具傳神之態,花鳥能顯栩栩之姿,錘鍛之巧與畫理相通,繪畫與工藝品結合。 近年來,藝人們不斷創新,又開創了立體鐵畫、瓷版鐵畫、純金和鍍金畫。
在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中國前夕,安徽省政府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贈送了一件珍貴的禮品——蕪湖鐵畫《霞蔚千秋》。此畫長350厘米、高170厘米、重100公斤,畫面由黃山、育松和香港的標志性建筑構成。整個畫面氣勢磅礴,典雅凝重,豪放灑脫,黑白分明,酷似傳統水墨畫,且具強烈的立體感。這是安徽蕪湖工藝美術廠老藝人張德才及其16名藝徒精心鍛制的輝煌巨作。
購物街——中山路
蕪湖,襟江帶河,山清水秀,素享“長江巨埠,皖之中堅”美譽,浸潤著長江文明。以強勁的拓展力,不斷創造廣闊的空間。歷史、地理、人文等眾多因素釀造了特有的商業文化,由十里長街小商繁榮而演變成的中山路步行商業街,是蕪湖歷史發展的一座豐碑。
1902年,這里由窄巷變成了大馬路;到了1912年,孫中山先生巡視蕪湖并在此演講,因而改名為中山路;時至50年代初期,中山路進行大規模改造,兩側集中布置了商業網點,漸漸成為蕪湖的商業中心;1999年設為湖街一體的步行商業街,立意創新,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傳統文化中透著濃濃的現代氣息。
世紀廣場
世紀廣場呈放射狀,直面風光秀麗的鏡湖風景區,面積1萬多平方米,其中4塊草坪占3000平方米,對稱分布,是市民觀景,休閑,晨練的活動場所,同時又具有商務展示、信息發布功能。廣場中央設置一座大型主題雕塑“都市變奏曲”。在鏡湖水面上架設了一座大型音樂噴泉。中心雕塑,加上觀景平臺和音樂噴泉連成一線向鏡湖伸展,形成湖街一體,動靜結合的觀景高潮,是中山路步行街的點睛之筆。廣場綠化采用喬木、灌木和草坪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形、植物和水體等自然因素創造多元化的植物觀景,使步行街與自然相融合,構成清爽、親切、自然的溫馨的氛圍。
“揚帆”雕塑
“揚帆”位于銀座大廈、三泰大廈和偉基商業大廈中心,用不銹鋼材料制作而成,造型為一艘挺拔的桅帆,蘊蓄著一觸即發的態勢,洋溢著在經濟大潮中自由翱翔的自信與熱情,筆直上聳的桅帆上是桅桿和風帆的組合變形,象征著百煉成鋼的成功自信和超群卓越的個性氣質,金光閃閃的鈦金球象征著蕪湖這顆皖江明珠像星辰一樣永遠閃爍、發光,寓意蕪湖社會經濟發展揚帆竟發,勇往直前,在跨世紀大潮中全力拼搏的壯志豪情。
“疊泉”雕塑
“疊泉”利用地坪高差因地制宜布置,猶如平地起瀑布,又似當空舞銀練,自上而下,湍流不息,象征著蕪湖作為皖江商埠的歷史淵源流長,頂端以水力轉動的紅色花崗巖球體,表明了蕪湖人民力爭以步行街的建設為契機,重振商埠雄風,振興地方經濟的雄心壯志。滾動的球體寓意中山路步行街財源滾滾,六只斛斗寓意蕪湖曾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疊泉水自長江,自大海而來,象征中山路步行街廣納百川之財。轉動的球體,噴射的水花和流動的泉水組成高低錯落,抑揚頓挫,豐富多采的動人景觀。
大眾影都
大眾影都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八日動工,并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竣工開業??偯娣e一萬二千八百平方米。其主要功能有:
大電影廳,700座位裝設有重放杜比數碼聲跡的立體聲系統;中電影廳,300座位裝設有重放杜比數碼聲跡的立體聲系統;小電影廳(多功能廳),100座位四聲道杜比立體聲環音;360度夢幻歌舞廳,兩層結構,14個包廂;六臺大型豪華臺球廳;十八臺豪華棋牌房;咖啡茶座;五千平方米(一、二、三層)商業面積;大型電子游戲室;男女健身房;十二道美國AMF保齡球(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