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城位于荊州市。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墻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干原腹地,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5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荊州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距今五、六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4公里處,古城附近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余處,諸多的史跡向人們證實了,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這里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這里是爭霸的要津
此后,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時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后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先后長達100余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里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后,這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后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墻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八百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墻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
荊州古城墻
荊州古城墻四周原有6座城門,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后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甕城,以便“甕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于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后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和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甕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東門和大北門就成了游客領略古城墻風采的最好去處。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于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甕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墻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筑,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游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墻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堅固的墻體和甕城等建筑外,城墻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了,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墻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游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余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墻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墻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蕩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開放時間
全天
地址
湖北省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