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莊花園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嶼島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巖,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1955年獻作公園。 菽莊花園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全園分為藏海園和補山園兩大部分,各景錯落有序,園在海上,海在園中,既有江南庭院的精巧雅致,又有海鷗飛翔的雄渾壯觀,動靜對比相得益彰。園內還有四十四橋和十二洞天等景點。
菽莊花園原是臺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50年代起辟為公園,近年又建了許多設施,面積也擴大了3000多平方米,是頗有特色的海濱公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后,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膳_灣軍民拒絕割臺,總兵劉永福等帶領“黑旗軍”進行抵抗,腐敗的清政府又下令駐臺官兵回大陸。時任臺灣墾撫兼團防大臣的林維源不敢逆旨,于1895年全家內渡,定居于鼓浪嶼。林維源,原籍龍溪,其先祖于乾隆年間赴臺灣淡水墾殖發家,在臺北建有“板橋別墅”即林家花園。其子林爾嘉從小就生活在那里,別墅的一切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莊依海建園,海藏園中,傍山為洞,壘石補山,與遠處山光水色互為襯托,渾為一體。所造樓臺亭榭不一其形,迦橋低欄,形若游龍。園內看海,波浪拍岸,依欄遠眺,極盡山海之致,復有巖洞之幽,鮮花滿徑,綠樹成行,為難得之勝景。
花園建造分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主要是以園藏海,以園飾海、以海拓園、以石補山、以洞藏天。進園,便有橫墻一堵,擋住游人視線,把海藏入園內。一路走來不見海,到了花園門口甚至進了大門仍不見海,一堵高墻擋住了視線,偶回首,園門內側楣上高懸“藏?!必翌~赫然入目,頓時領悟藏海的意蘊,轉出月洞門,突然“海闊天空”,大海奔騰而至,這種先藏后露的手法,收到了驚奇的效果
眉壽堂
"眉壽堂"位于入園庭院右側,表示祝愿長壽的意思。又名"談瀛軒",因臺灣古時稱瀛州,此乃表示懷念臺灣的意思。 眉壽堂臨海兩邊有曲堤,每逢大潮,坐在堤上俯身可以掬水,倘在月夜,又可領略"掬水月在手"、"滿目飛明鏡"的意境。
壬秋閣
壬秋閣,建于農歷歲次壬戌之秋而得名,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詩,自己也吟有:"橫江鶴去笛聲在,未信消沉八百年"之句。壬秋閣水陸各半,東西兩拱門,一背陸一朝水,在此可觀山賞海,山嵐流云,帆影鷗鳥,盡收眼簾
真率亭
真率亭,形狀似菱,背山臨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此見仁見智,各抒己見,可達到"真誠坦率,胸無芥事"的境界。
四十四橋
四十四橋,乃全園主景,因主人建橋時四十四歲而得名。此橋下有閘門,把海水引入園內,構成了大海、外池、內池三處,把大海藏進去。由于橋身迂回曲折、凌波臥海,宛如游龍。橋上有觀魚臺,渡月亭,千波亭,渡月亭有楹聯:"長橋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欄"。在月夜,坐在亭里,看皓月當空,靜影沉璧,令人浮想聯翩,月下濤聲,輕如細語,仿佛與人談心。明月之夜,游此最佳。
千波亭
千波亭,造形幽雅精巧,游人在此觀潮、聽濤、躑躅、盤桓,均能各盡其妙。
招涼亭
招涼亭,面對大海,涼風習習,且亭子造型如折扇,更有招涼之意。
補山園
補山園,隱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補之意。"十二洞天"是人工造出來的連環洞,像猴子洞,因客人進洞摸不出路來,又叫迷魂洞。十二洞天,即十二洞室,以地支的子、丑、寅、……戊、亥為名,洞室大小、形狀各異,小徑錯落、上下盤旋,曲折迷離。
亦愛吾廬
亦愛吾廬,乃林家居住的院子,昔日用竹籬笆圍起來,并種菊花,主人在欣賞"竹禽茅舍自甘心"之余,對家居情景,頗為自得,故名"亦愛吾廬"。
頑石山房
頑石山房,是主人讀書之地,他自比"頑石"希望通過攻讀,能夠聰明穎悟,故稱"頑石山房"。
開放時間
早6:00-晚18:30
地址
思明區鼓浪嶼港仔後路7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