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右玉縣地處晉西北地區黃土高原,近內蒙古,近代生態環境惡劣。新中國成立60年來,右玉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黨員干部群眾,堅持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在艱苦的探索實踐中鑄就了以“執政為民、尊重科學、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右玉精神”,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山西省委的充分肯定,在全國、全省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右玉精神
右玉縣地處晉蒙兩省(區)交界,是山西的北大門。全縣國土總面積為1969平方公里,下轄1個省級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區,4鎮6鄉1個風景名勝區,288個行政村,總人口11.5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全縣僅有殘次林8000畝,林木綠化率不足0.3%,年均氣溫只有3.6攝氏度,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無霜期不到100天,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過右玉人民近70年堅持不懈造林治沙,堅韌不拔改善生態,如今全縣有林面積達160萬畝,林木綠化率達到54%,變成了聞名全國的塞上綠洲,先后榮獲全國治沙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同時孕育形成了寶貴的右玉精神。
右玉精神就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種樹精神”,右玉精神生成于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的實踐歷程中。解放初,在“沙進人退”的逼迫下,右玉人民面臨著舉縣搬遷的生存危機。植樹造林,防風固沙,改善生存條件,既是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第一要求,也是縣委、縣政府立縣執政的第一任務。
60年來,在這場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綠化“接力賽”中,經受考驗的首先是歷任黨政主要領導的執政觀和政績觀。因為種樹,這是一件說起來再簡單不過、沒有多少政績和形象的事情,而且右玉是十八任一任接一任,都在前任畫下的“框框”里“打圈圈”,這在有些人眼中是一種“沒出息”的表現。每個人都想有出息,領導干部更不例外,都想在任上干點事情、出點政績,引起上級的賞識、組織的重視。但是在右玉,當種樹這件事情和群眾的生存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變得格外重要、不容動搖、不容更改的時候,是要個人的出息,還是要群眾的出路?這一選擇,不容回避地變成了對每一任執政者黨性覺悟和宗旨意識的真正考驗。
60年來,不論是解放初百廢待興的恢復期,還是大煉鋼鐵、大躍進的冒進期,不論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文革”極左時期,還是有水快流的改革開放初期,右玉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從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植樹造林、改善生態這項右玉最大的民生工程作為立縣之本、執政之基,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擾,帶領干部群眾摸爬滾打在植樹造林第一線,頑強執著地為右玉大地披綠增翠。
“飛鴿牌”的干部做著“永久牌”的事。他們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群眾的出路就是個人最好的出息!正是因為這一感人業績,右玉17任縣委書記集體榮獲了“2007山西記憶十大新聞人物”。揭曉詞中寫到:17任縣委書記的綠色情結,58年的綠化接力,他們在曾經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書寫了“塞上綠洲”的蒼翠傳奇。實事求是、一以貫之,滄桑多變、初衷不改,將施政理念置于科學觀的統領之下,帶領群眾走上一條綠色之路、科學之路、和諧之路。
2011年3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五次對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右玉精神是寶貴財富,一定要大力學習和弘揚。”